得知自己被任命为第30集团军第78军副军长后,夏首勋整个人都觉得不好了。这倒不是夏首勋害怕与日军作战,而是他与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的矛盾很深。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1939年3月,南昌战事刚要开打,一个老将就先回老家把家给分了。
他心里清楚,这次出川,是带着必死之心上路的,根本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但更让他心头压着块石头的是,他这次要面对的,不仅是日军的精锐部队,还有来自自家阵营里,那个当年的老对手。
可一个将军,为什么非要在上前线之前做这样的安排?
直到他做出了战场上那个看似荒唐的决定,让日军王牌部队吃了大亏,大家才明白这个老将的心思到底有多深。
01
得知自己被任命为第30集团军第78军副军长后,夏首勋心里就感觉别扭。这个别扭不是因为要打仗,而是因为他跟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的恩怨不小。
这事要从当年“二刘”在四川争雄时说起,夏首勋那时是刘文辉部下的师长,王陵基是刘湘部下的师长。他们俩带的师都是各自阵营的主力,自然是在战场上打得火花四溅,仇恨就是那时候埋下的。
对于王陵基这个老对手,夏首勋还是有点佩服的,毕竟从指挥能力上看,王陵基确实有两下子。但王陵基的脾气太暴躁,行事又霸道,夏首勋觉得在他手下做事,自己肯定没啥好果子吃。
02
可那时的局势,是日军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国难当头,个人的恩怨就得先放一边。在川中,将领之间没恩怨的人几乎找不到,如果大家还计较这些小事,那抗战也不用打了。
想明白这一点,夏首勋定下了心。部队集结完毕后,他特意回到了重庆江津白沙镇的老家,召集儿女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直接把家给分了。他这做法就是在告诉所有人,这次出川作战,他是抱着必死决心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
第78军此次出川,迎接他们的注定是一场场硬仗。当时武汉会战刚结束,南昌的战略位置就变得特别重要。只要南昌在自己手里,浙赣线和南浔线就能连起来,形成一条坚固的防线,能让第3和第9战区的部队相互支援。
03
可一旦南昌失守,日军就能往南威逼赣南、广东,往西威逼长沙,后果不堪设想。正因为南昌这么关键,武汉会战后,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就把眼睛盯在了这里。
老蒋这边通过对敌情的判断,知道日军的企图,就命令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先发制人。具体要求是,1939年3月10日前做好攻击准备,3月15日发起攻击。
薛岳也有一肚子苦水。第一,武汉会战刚结束,部队里补充了大量的新兵,虽然经过了紧急训练,但战斗力还远远不够。第二,后勤补给物资还没到位,现有的物资储备根本撑不起一场攻势作战。
04
为此,薛岳提出了一个建议,能不能把进攻时间推迟到3月24日。老蒋同意了。事后证明,无论是薛岳提出暂缓,还是老蒋同意,都是一个失误的操作。战机稍纵即逝,日军可不会老老实实等着国军去进攻。
就在薛岳紧锣密鼓催促后勤人员往前线补充作战物资的时候,3月20日,日军突然发起了进攻。当天下午,日军就用200多门大炮对着修水河南岸的国军阵地一顿猛轰,紧接着,40多架飞机也飞过来,对着阵地俯冲轰炸。
守军阵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日军炮火延伸射击后,第101和106师团乘坐橡皮舟强渡修水河,突入守军阵地,向纵深推进。
05
残存的守军奋起反击,日军见突破阵地困难,就立即释放了“特种烟”。久经战阵的国军对日军这个操作早就见怪不怪了。日军嘴上喊着“武士”精神,但只要遇到难啃的骨头,就会释放“特种烟”。
更让人无语的是,他们受到国际指责时,还振振有词,说要是对手也有,大家两头都怕才能对等,如果对手没有,那当然要欺负了,这是日本人的逻辑。
可在修水河一线的第49军也有自己的土办法。既然没有防毒器材,那就采用土办法——放火。当火舌卷着“特种烟”飞上天的时候,日军就有点发懵,这是什么战术?
06
但49军高兴不起来,因为草木都烧光了,下一次日军再用“特种烟”该怎么办?见“特种烟”没奏效,日军马上改变了打法。3月21日,百余辆日军坦克从隐藏的树林中冲出,分成两个集群冲过修水河,扑向守军阵地。
这是日军第11军作战课长宫崎周一的得意之作,他号称这是人类历史上头一次“闪电战”。第49军吃了大亏,阵地被突破。日军的坦克,在二战时期被称为“迷你版”,撞击能力甚至不如美式的道奇卡车。
后来的滇缅战事中,就有远征军的道奇卡车被日军坦克伏击,司机一火,调转车头就撞上了日军坦克,结果日军坦克一下子就被撞飞到沟里了。
07
可是在赣北战场上,日军这些“迷你版”的坦克,确实不是守军能抵挡的,更何况是百余辆坦克一起冲锋。战至23日,日军的坦克集群已经前进了120公里,第101和106师团紧跟着,一天之内连续攻占了永修、安义和奉新三座城市。
此时,从鄱阳湖登陆而来的日军左翼部队也已经部署到位,指挥赣北战事的罗卓英只能下令弃守南昌。3月27日,南昌失守。
这场战斗,日军是兵分三路。中路和左路的攻击都成功了,只有右路的日军第6师团仍然陷入苦战,进展迟缓。冈村宁次就觉得奇怪了。因为第6师团是日军的头号精锐部队,而阻击他们的川军第30集团军,在日军眼里算是弱旅。
08
既然如此,为什么被视为弱旅的第101和106师团能成功,而头号精锐第6师团反而被拖住了?这就要说到第78军,尤其是后来的军长夏首勋在高明指挥了。
南昌会战打响前,夏首勋就对罗卓英的部署有不同意见。当时,参战的各嫡系将领都认为,按照日军以往的习惯,这次还是会采用“中路突破,两翼包抄”的战术。
夏首勋却提出一个想法,中日两军交战这么久,国军已经熟悉了日军的战法,难道日军就不会变吗?他觉得日军这次虽然是兵分三路,但万一采用的是“两翼突破,合击中路”战术呢?
09
按照以往经验,对付日军“中路突破”的战术,国军都会集结重兵在中路,派非主力部队去两翼牵制。可如果日军这次是“两翼突破”,那必定是集结重兵在两翼。这样一来,去牵制日军的非主力部队肯定会被吃掉,两翼一失,中路自然守不住。
罗卓英听完出了一身冷汗,赶紧对着夏首勋连声称呼“夏兄”。这个称呼夏首勋倒是担得起,他是保定军校第1期毕业的,罗卓英是第8期,夏首勋是他的学长和前辈。
夏首勋的判断,事后证明完全正确。既然有这个担忧,主力部队就不能都放在南浔线的永修,第30集团军防守的武宁一线也得派重兵。
10
当时,第30集团军的第72军两个师在武汉会战中损失太大,正在整训,所以这次作战的主力就由夏首勋的第78军担当。罗卓英找到夏首勋,表示如果日军真的是从侧翼发起进攻,只要第78军能坚守12个小时,援兵一定会到。
但光靠第78军一支部队防守武宁肯定不够,罗卓英又把李玉堂的第8军、彭位仁的第73军派了过去。接着,王陵基率领第72军的两个师也匆匆赶到,加入了战场。
王陵基的部署是,第8军和第73军为中路,沿着修水河左岸攻击前进;第72军为右翼,沿着修水河右岸攻击前进;樊松甫的游击纵队挺进敌后;以夏首勋的第78军为总预备队。
11
夏首勋的判断没错,在右路,冈村宁次确实把战斗力尤强的第6师团部署在了这一线。在武宁以东,两军相遇,大战随即爆发,而且直接进入白热化。
对于在武宁作战,第30集团军的部队不陌生,他们在武汉会战期间,就在瑞武路上与日军第27师团和106师团交过手,还击毙了铃木大佐。
可第6师团毕竟是日军的精锐,战斗力非常强悍,还有重炮和飞机助战,第30集团军各部伤亡惨重。打到3月29日,李玉堂第8军第3师先顶不住了。第3师是李玉堂的起家部队,战斗力不俗,但也因此遭到了第6师团的特殊“照顾”。
12
关键时刻,杨森第27集团军所属的第20军133师长途奔袭300公里赶到,配合第3师把日军打了下去。但一直这么硬顶也不是办法,在日军强大火力的打击下,光挨打不还手不是个长久之计。
王陵基决定,先撤出武宁,把日军引进山区再收拾他们。断后的任务,就交给了夏首勋的第78军。日军占领武宁后,派出一个旅团的兵力追击第78军。夏首勋在距离武宁以西40里的一个叫马卸鞍的地方,停下了撤退的脚步。
这地方叫马卸鞍,那不是白叫的,山岚起伏,地势险要,重型装备根本不好通过。在这里阻击日军,是夏首勋早就选好的一个地方。他部署了跟随他行动的新编16师三个团,梯次配备,层层阻击日军。
13
果然,在这里阻击日军效果特别好。如果在平地,日军的炮火优势非常明显,可进入山区,日军炮兵视线受阻,就算能打中,炮火的威力也会因为树木的遮挡而降低。
日军炮兵轰击了3个小时后,觉得对面的国军阵地应该没啥作用了,带队的日军大队长一声叫喊,日军就开始冲锋了。瑞武路两侧的山上顿时枪炮齐鸣,手榴弹如雨点般扔了下来。
日军在短暂的惊慌后,兵分三路,一路沿着公路继续向西,其余两路分别从公路两侧向山上爬去。要论正面作战,第78军的战力确实差点,可要论山地作战,日军就是个外行。
14
78军的将士们看到日军攻山,更是摩拳擦掌,一声冲锋号响,大家纷纷跃出战壕,争先向日军杀去。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随后又飘起了薄雾。
正在指挥作战的夏首勋心想,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他果断下令,部队撤出战斗,且战且退。但在撤退前,夏首勋下达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理解的命令,他让所有人都把随身背着的斗笠全部扔掉。
众人虽然不解,但也奉命行事,顿时间,川军的斗笠扔了一地。有人心想,这难道是夏首勋在故意示弱,佯装溃败,好把日军引到下一个设伏地点歼灭?
这个猜测,只对了一半,但夏首勋的真实目的,比大家想的要高明得多,他根本就不是为了佯装溃败,而是看到了一个转瞬即逝的战机……
15
其实,夏首勋想到的操作,是要让日军把川军扔掉的斗笠戴到头上。夏首勋发现,由于下雨引发的迷雾,让盘旋在战场上空的日军飞机一时间失去了攻击目标。
若扔掉斗笠,让日军戴上,这个攻击目标就明显了。在天上盘旋的日军飞机很有可能会把戴着川军斗笠的日军误认为是川军。
果然,日军看到川军撤退,认为自己打赢了,立即追击。见到满地的川军斗笠,日军心里乐开了花。天下雨,浑身都湿透了,此时有一个斗笠能遮风挡雨,岂不是正好?
16
有一个戴上,就有两个,有两个就有了一群。很快,川军丢在地上的斗笠都戴在了日军头上。正在天上盘旋寻找攻击目标的日军飞机一看,顿时喜出望外,他们把这批戴着斗笠的日军误认成了川军。
几架飞机对着这群日军就来了一通疯狂扫射。这还不算完,临走时还扔下了几颗重磅炸弹告别。至此,那些原本对夏首勋命令有疑问的人彻底明白了,军长玩的这一手真高明。
夏首勋躲在一旁看戏,见日军被自家飞机炸得鸡飞狗跳,机会来了,立即命令二线部队反击。遭到自家空中打击,还未缓过神来的日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仓皇败下阵来,只能撤回武宁去舔舐自己的伤口。
17
夏首勋这边大胜,可王陵基那边出问题了,问题出在樊松甫身上。马卸鞍大胜后,日军第6师团见此路不通,就把目标对着了距离武宁60公里的修水县城。
王陵基的部署是,第78军防守修水以东;第72军防守修水东北的赣鄂交界处;樊松甫的游击纵队防守九宫山西南,向北防御。可没想到,日军一支部队竟然越过了樊松甫游击纵队在鄂南的防线,正在翻越九宫山,向修水县城攻击前进。
王陵基心里着急,樊松甫是做什么吃的?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没有得到樊松甫那面的消息?当王陵基到了樊松甫的司令部后才发现,樊松甫喝醉了酒,连话都说不清楚,部队的防御部署更是一问三不知。
18
等到王陵基组织部队反击的时候,日军已经逼近了修水县城,王陵基只能撤出修水。但王陵基可不是吃亏的人,他架起电台,命令各部立即收复修水。
关键时刻,还是夏首勋的第78军。接到命令后,夏首勋立即命令新编13师师长刘若弼紧急赴援。刘若弼来的正是时候。日军刚占领修水,立足未稳,防御工事还未来得及建立,刘若弼就杀到了。
1天之后,第30集团军各部援兵纷纷杀到,日军被击溃,只能沿九宫山原路返回,修水县城被收复。修水县城的收复意义特别大,这就意味着日军想绕过78军守卫的武宁,绕道修水与进攻南昌的日军汇合的企图彻底破产。
19
南昌会战结束后,原本对第6师团寄予厚望的冈村宁次大失所望。他没想到在他心目中是弱旅的第30集团军,竟然能在马卸鞍、修水县城两次挫败日军的企图。
武宁之战,夏首勋是立下了首功的。可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虽然夏首勋以战功证明了这位保定军校1期的老将不是浪得虚名,可来自嫡系部队的排挤和川军内部王陵基等人的倾轧,让这位老将心生退意。
他在战场上能打胜仗,本该得到重用,但心里的那股气一直憋着。他对王陵基的脾气太了解,这仗打完,回到大后方,只怕又要卷入无休止的内斗。
20
1942年,夏首勋以年老为由辞去了第78军军长职务,解甲归田了。一个在战场上指挥奇兵的老将,最终却选择了提前回家,这叫有钱没命花。
他用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这背后的无奈,只有他自己清楚。一个在抗日战场上立下如此大功的人,却不得不离开,这背后的故事,让多少人心里不是滋味。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抗日战争史》、《血战长城:抗战史实中的川军与桂军》、《南昌会战史料汇编》等。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网上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