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不少时间写完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它以320字的短小篇幅,写出一个让所有人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它本来只是篇“志怪小说”,却历经一千多年仍经久不衰,变成所有人的集体意象——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桃花源”吧,那是我们向往的“乐土”。
图片
🔺背景图为《桃源仙境图》,纵175厘米,横66.7厘米,天津博物馆藏,明代仇英所作,取题自《桃花源记》,画中三位白衣高士在山间抚琴清谈,展现了恬静、远离世俗、虚幻缥缈的人间仙境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是个天塌地陷的乱世!北方陷入了“五胡十六国”的腥风血雨,匈奴、鲜卑、羌族这些部族在中原杀来杀去,城池烧成焦土,农田全毁,史书上写得让人毛骨悚然,“人相食”,字里行间都透着绝望。江南的东晋也好不到哪儿去,政变频繁,桓玄篡位,刘裕夺权,朝堂上“诛杀无度”,政令“朝令夕改”。老百姓赋税重得喘不过气,流民遍地,日子过得水深火热。
这种时候,人们总得找点寄托吧,于是,志怪小说登场了。东晋史学家干宝编了本《搜神记》,收录了454个神神怪怪的故事,比如干将莫邪铸剑、少女杀蛇救爹、夫妻殉情变鸳鸯,还有织女下凡帮董永还债,等等,活脱脱东晋版“聊斋志异”。
陶渊明也是个“故事迷”,据说他写了一本《搜神后记》,收了117个故事,好几个都是“仙窟异境”的套路。
比如有个荥阳何氏,遇见个高大男子跳舞,跟着他钻进山洞,发现里面有千顷良田,干脆留下开垦耕种,子孙后代也一直住在里面。
还有,猎人追羊进了山洞,碰上青衣仙女,跟她结了婚,临别时仙女送他香囊,叮嘱别打开。结果到家后,他家人手贱一打开,里面飞出只青鸟,猎人当场“石化”,变成“蝉蜕”模样,然后消失了!
还有,说有个武陵渔人叫黄道真,打鱼误入一片桃花林,无意间穿过山洞后,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乐土,但出来后就再也找不着入口了——没错,这篇就是《桃花源记》的最初版本。
陶渊明57岁时,距离他辞官归隐已经16年了,他把这故事拿出来,重又增删修定,独立成篇,写成了《桃花源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次修定,陶渊明把渔人的名字去掉了,变成个无名氏,但加了个真实人物——南阳刘子骥。史书上有记载,这位刘子骥爱游山玩水,性格淡泊,是个隐士,而且还是陶渊明的远房亲戚,俩人曾一块儿爬山、采药。有了这个名人“背书”,桃花源的故事就更可信了,就像真的发生过似的。
这篇小文,乍看是个奇幻故事,但陶渊明没写金光闪闪的仙宫,也没写长生不老的神仙,更没写妖魔鬼怪。他只写了一个普通但温暖、充满烟火气的“理想国”。土地平整,房子整齐,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塘、桑树竹林…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耳中传来鸡鸣狗吠… 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这地方多好!从不打仗,没有苛捐杂税,日子平平淡淡,却踏实满足。这不就是老百姓想要的“好日子”吗?
桃花源一出,陶渊明简直成了全天下人的“嘴替”——他替所有人把“好日子”具象化了。
其实这种“好日子”早就藏在中国人的心里了,早在先秦时,《诗经》里就唱:“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老百姓只想逃离压迫,找个安稳地方过日子。老子《道德经》里讲“小国寡民”,说理想社会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吃得香,穿得好,住得安生,过得自在——这是多朴素简单的理想!
后世文人也对桃花源着迷,唐代王维写《桃源行》,诗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很浪漫,桃花源成了禅意净土。而韩愈的《桃源图》就冷静多了,“人间无此境,空向画中看”,意思是:醒醒吧,哪有这么好的地方?
这种“桃花源”的幻想,到今天也没停过,只不过换了个样子。
前几年“逃离北上广”多火啊!多少人烦透了城市的快节奏、高压力,想跑去大理、莫干山、西双版纳,喝喝茶,看看云!想回农村,盖间房,收拾小院,过田园诗的生活。
不过据说不少人又“逃回北上广”,这是不是“再寻不得”的现代版?大家都想找个“简单快乐”的地方。可真逃了才发现,理想生活总在“下一站”。
陶渊明用《桃花源记》这三百字,勾了个乱世乌托邦,也点燃了古今人对好日子的向往。那你心里的桃花源是啥样?乡下小院,种点菜,养养花?还是猫在城市某个角落里看看书,躲进自己的“精神桃花源”?
〔完〕
👇👇👇👇
桃花源记曹全碑集字
这本曹全碑字帖,涵盖了《桃花源记》正文的320字,每个字我都先亲手书写后再高清扫描,为你呈现真实的笔触、清晰的字迹~ 并且对重复的字都作了区别处理,达到作品级的美感~
这本字帖尺寸约A4(21×29.7厘米)大,单个字5.5厘米大(按米字格尺寸算),单页圈装装订,共23页,可180度展开平放在桌子上,临摹更方便。采用护眼纸,对眼睛友好,不易疲劳。
字帖中附有作品图、布局图(格子的打法),喜欢《桃花源记》、入门临摹或进阶想创作作品的书友,不要错过哟~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网上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